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机关党建 PC栏目分类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正文
【文艺评论】《在希望的田野上》:
打破农村题材传统窠臼,奏响主旋律青春赞歌
发布时间:2022-03-10 10:23:33 来源: 国家广电智库 作者: 【 字号:

导  读

网络剧《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0年下半年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的重点作品,也是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重点引导推进剧目,并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资助。该剧由企鹅影视和福得文化出品,西安电影制片厂、上海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作为主题创作剧,《在希望的田野上》于2021年9月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其主题曲《少年路》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梦·我的梦——2022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上演绎并播出。

《在希望的田野上》以青年大学生、党员张楠的视角讲述了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乡村振兴故事,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突破了农村题材创作的传统窠臼,着力勾勒出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风貌和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内容创作层面,该剧书写了基层干部青年党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奋斗历程,同时关怀贫困地区教育体制改革、地区教育资源平衡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议题,通过平凡小人物反映变革大时代,通过戏剧化的构思刻画了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真实典型。

一、以青春化视角和年轻化叙事,创新主旋律剧创作

青春化视角和年轻化叙事,可以拉近文艺作品和青年受众的距离。而主旋律创作与宣传的目标受众,更应当主要面向新时代的青年群体。80后、90后和Z世代,都伴随着互联网成长。在全球变成地球村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纷杂信息的侵扰和不同价值观的冲击。如何向青年群体输出主流价值观,让整个民族同心同德,是值得创作者思考的课题。


如何打破年轻观众对于主旋律剧的刻板印象?首先,《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主要角色的设定上大部分是年轻人。男主角张楠和女主角卞筱悦是85后,驻村队员耿一鸣和林青青是90后,这与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主力军是吻合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想向观众传达的是,当青年人口向大城市发生群体性迁徙的同时,还有一群他们的同龄人驻扎在乡村,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基层工作。

其次,在剧情事件的选取上,《在希望的田野上》剧中的第一个情节是张楠写了一篇社会调查报告,因网络舆情而引发各方行动。80后、90后和Z世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和网络社交的“原住居民”,这一群体是喜欢并习惯于在网络上发声的。因此《在希望的田野上》通过这个事件来让观众进入到故事的剧情中,也让故事的主人公通过这个事件,与其他人物建立起人物关系,从而进入到后面的情节,这样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互联网时代青年观众的共鸣。


再者,在乡村戏与城市戏的比例上,《在希望的田野上》从剧本创作之初就试图作一些新的尝试。在以往的农村剧中乡村戏较多,部分观众由于剧中的生活场景与自己的生活相距较远而难以深度沉浸在戏中。因此在该剧的创作中,剧情的开始从农村进入,但很快进入到城市的戏份。全剧的场景和戏份设定,按照两个6∶4的比例来划分:前六集是按照城市戏和乡村戏6比4的比例,第七集观众基本进入剧情了,则按照乡村戏和城市戏6比4的比例来设定,以此打破大家对此类题材剧的既定印象。

二、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让艺术的翅膀自由翱翔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取材源于生活、立足时代,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叙事传统和影像风格。

该剧编剧多年在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和主创们长达半年的采风,让创作者们对贫困山区的生活现状、村民的思想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剧中不少事件也都源自真实生活。如村民因争水而打架,农村教育设施与师资力量双重匮乏,留守儿童靠书信与父母交流等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坚持避免“公式化与模式化”的创作理念,让《在希望的田野上》以真实细致入微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勾画出代表新农村面貌的“白果村”。这个“白果村”,正是乡村振兴工作中千千万万农村的一个缩影。


在人物塑造上,《在希望的田野上》尽力避免悬浮和脸谱化,剧中人物并不是完美无瑕的,而是在深入乡村振兴工作中一点点地成长蜕变。如张楠一时冲动了会动手打架,耿一鸣不服气被处分时不愿意写检查;即便是身为教育局长的李世涛,也存在与人难以相处的性格缺点。

三、以执著的艺术坚持,记录农村生活变迁

除了在内容创作层面的“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该剧还在制作层面对艺术创作进行了大胆执著的坚持。剧中有一场戏,讲述的是一场大暴雨将白果村的桥冲塌,市委领导班子无法顺利进村视察,男主角张楠急中生智,想出了让领导骑着水牛过河的办法。“骑牛过河”这一情节的设定,在视觉效果上非常具有冲击力,但也意味着拍摄难度极大。农耕时代的水牛温顺,早已习惯了被人骑在背上。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传统耕种的方式被机械化代替,牛直接参与耕种的机会减少,其身为动物的“犟脾气”未能得到驯化,抗拒人的骑乘。为了完成这场戏的拍摄,剧组重新训练牛,并进行了多次试验。孰料天公不作美,拍摄当天骤雨突降,河水水面高涨,原本训练好的水牛,遇到湍急的水流不愿下水,更别说驮着演员过河以完成拍摄。但对于艺术的坚持让剧组在最后关头萌生了解决办法——在对岸用绳子牵引水牛过河。在有绳子牵引的情况下,水牛对河水不再那么恐惧,也愿意驮着陌生人过河了。几位饰演市委领导班子的老演员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没想到一上牛背就立刻被牛甩下来。敬业的演员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与水牛“斗智斗勇”,最终才完成这个镜头的拍摄。为了纪念这段疯狂、拼命的拍摄历程,剧中特意保留了一段市委书记被牛甩下地的镜头。正是对艺术的热爱与坚持,《在希望的田野上》才能用细腻、大胆的镜头语言和细节描摹,借助水牛习性的微小转变来凸显农村生活的变迁。

《在希望的田野上》自上线播出以来,不断获得主流媒体的关注与评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剧集获得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艺术报》《新京报》《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视听中国抖音号、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等权威媒体的报道、评论和转发,更获得“广电时评”“广电独家”等业内公众号的高度认可。2021年9月26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网络剧《在希望的田野上》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们评价《在希望的田野上》是“现实性极强的乡村振兴题材成功之作”。该剧以真实、深刻的主题表达以及精心的制作完成了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准确刻画,进一步打开了主旋律题材网络剧创作的新格局。

热播期间,《在希望的田野上》剧集相关话题在微博、抖音、快手接连登榜,微博热搜累计上榜34个,累计话题阅读量超过15亿次,其中“网剧在希望的田野上”话题阅读总量高达1.2亿次,“曹骏演技”、“老人续弦儿女是否应该支持”等剧集相关话题阅读量高达2亿次;抖音平台主话题播放量近6000万次;快手平台有19个相关热点话题,主话题播放量达7.4亿次,其中“我眼中的新乡村”话题总播放量达3.3亿次,“在希望的田野上”“白果村大型美食安利现场”“白果村孩子们的梦想让人泪目”等话题多次进入快手热点榜、娱乐榜。在腾讯视频中,该剧也曾位列农村电视剧排行榜第二名。

《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我们整个团队深深地意识到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巨大能量,也看到了“人”在网络视听精品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文艺创作中,团队将更加积极投身主旋律创作,朝着创作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优秀文艺作品而砥砺前行。

(作者系上海福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创始人)


分享到

您还未登录,登录后将直接提交信件!

取消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