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人民的选择》借由丰富的史料,将艰难的建党历程娓娓道来,呈现了一堂具有吸引力的“党史公开课”,引发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讨论。
6月14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的20集纪录片《人民的选择》在CCTV-4晚8点档播出,引发广泛关注。
开播当天,《国家记忆》新媒体平台披露陈乔年履历,引发一阵“自来水”热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媒体微信平台发布相关文章,累计阅读数突破650万。
陈乔年履历之外,《人民的选择》还披露了李大钊就义前的最后留影及牺牲经过,展现了从瑞士收集回来的最早关于延安地区的珍贵影像等。借由丰富的史料,该片将艰难的建党历程娓娓道来,呈现了一堂具有吸引力的“党史公开课”,引发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讨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表示,《人民的选择》将宏观历史和微观细节有机融合。节目总体以历史进程为经线,分集以党史中的节点为圆心进行延展,大量运用珍贵的档案资料和历史影像,辅以亲历者的讲述和权威专家的解读,让观众了解到很多革命人物和革命故事背后的细节。
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祖光看来,《人民的选择》以真实影像为载体,让人们深深感悟到中国共产党用百年时光书写的历史答卷,这正是人民的选择。
在第一集中,《人民的选择》讲述了1921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秘密前往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故事。全片围绕着不同的重要历史节点,呈现鲜活的革命人物,讲述生动的革命故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导何辉说,《人民的选择》找到了不少新故事在节目中首度呈现,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在处理耳熟能详的重大事件时,纪录片努力寻找着新鲜的角度和细节,为老故事增加了新视角。
该片中的诸多细节也受到好评。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高长武表示,该片将宏大历史主题细化为鲜活可感的历史人物、事件、文献、会议等具体历史细节,把大主题与小故事、“大写意“与“工笔画”结合起来,生动诠释了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内在逻辑。
节目以平实的视角讲述党史,并通过新媒体传播渠道,深入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之中。
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认为,《人民的选择》用真实影像吸引广大青年观众群体,并与之进行情感互动,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乘虎说,节目注重拉近和当下青年的距离。如对陈乔年履历表上对家庭情况、个人信息和兴趣志向等的一系列“吐槽式”的自我表露,为观众挖掘了他可爱质朴的一面,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怕牺牲的革命青年形象,拉近了和新时代青年群体的情感距离,给予青年群体更多的情感能量,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