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为主题,以湖州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传承为蓝本,创作推出18个不同时长版本的专题公益广告。一经播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网上网下广泛赞誉,成为今年公益广告创作的标杆之作,那么这一系列公益广告究竟有何不同,竟能引起如此关注和一致好评?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系列公益广告,是央视落实中宣部关于”大力宣传湖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向全国深入传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交出的一份答卷,作为重大主题公益广告创作,创作难度显而易见,如何将重大主题在公益宣传中落细落实,着实考验创作者的智慧和功底。
破题:延展思路重构创作格局
这一系列公益广告并没有直接就主题谈主题,而是分为两部分“生态篇”和“文化篇”,首先在创作格局上进行突破。为什么创作对象是生态文明,又要加上文化元素?这体现出创作者在主题上的思考和延伸。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密不可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生态环境孕育不同的文化特质,又用不同的文化,去映照和反观生态环境建设。
如“文化湖州·安吉竹扇篇”讲的是湖州安吉县制扇技艺非遗传承人陈爱兴,用100多道工序制作竹扇,并将这一技艺努力传承下去的故事。一把折扇从毛竹变成艺术品,不仅折射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折射出劳动人民就地取材依靠青山绿水,绘就金山银山的故事。文化与生态相附相依,好的生态成为文化滋养的沃土,也为文化作品变成文化商品提供了无尽资源。
解题:讲述时代故事抓住创作关键点
如何将宏大主题完美展现,就要“见人见事见精神”,化重大为小巧,凝主旨于细节。突破俯瞰式的表达方式,通过高展位低视角,大主题小切口,去讲述老百姓自己与青山绿水的关系,真人真事真景,公益广告不再是“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表达”,并且还抓住了三个创作关键点:
一是抓住人物、故事与主题的切合点,使人物与主题巧妙融合,故事与内涵相得益彰。在“生态吴兴篇”中,主人公黄建国曾在湖州吴兴县一个矿山开矿车,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但当矿山关闭,他走出矿山拿起画笔,绘出一幅幅美丽家乡的图卷,实现了儿时梦想,人物、故事与主题高度切合,价值导向自然流露。
二是抓住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点,好的生态环境会反哺和养育当地百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调结构转增长”的重要方式。片中民宿业主沈蒋荣,利用湖州德清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探索高端民宿产业,用生态发展理念真正把叶子变成了票子。
三是抓住故事创意的支点,展现山水之美、人文之美、时代之美。生态篇以“人”为支点,展现他们的故事,突显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文化篇则以“物”为支点,去溯源历史传承,彰显文化底蕴,暗含文化与生态的相互依存,相生相息。
新突破:铸就公益广告的新标杆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系列公益广告,获得各界纷纷点赞,宣传效果持续提升,成为今年公益广告发展的新标杆。那么,这一系列公益广告都有哪些新突破?
一是主题升华的新突破。以小见大,以现实观未来。专家认为,这一系列公益广告虽然讲述小人物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点滴细节,但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精彩缩影,是“两山理念”的真实体现。广告中,湖州两区三县是时代的小浪花,正积极探索一股国家发展的新潮流,片子用精彩的故事来表达国家战略,在现实中表达未来,展现出未来中国的美好图景。
二是公益广告艺术审美的新突破。有专家谈到,湖州系列公益广告在艺术呈现上,将艺术表达与纪实影像相结合,采取大片表达的艺术方式,利用纪实手法把公益广告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典型塑造,匠人、创业者、村支书都已典型化,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基层建设者的典型代表,使作品具有较强的可看性与说服力。
三是公益广告创作机制的新突破。此次公益广告创作由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策划,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短片导演高小龙执导,湖州市委宣传部、两区三县宣传部通力支持。专家认为,这次合作各方力量、资源积极整合,又各有侧重,基层负责发展实践的挖掘,央视负责艺术创新的呈现。此外,创作又具有强烈的议程设置和问题导向,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实地调研,找到关键线索和问题焦点,再用艺术化的手法精彩呈现。
四是公益广告传播方式的新突破。从7月21日起,“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系列公益广告在央视16个开路频道播出,截至9月7日,18个时长版本在央视各频道播出6500余次,时长超过90个小时,平均每天播放148次,网络平台播放量超百万。专家认为,这次公益广告播出,采取高强度、多频次集中播出方式,很快形成舆论热点,并积极借助新媒体协同推进,多屏联动,进行放射式传播。多媒介持续集中推动,使广告认识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责任编辑 王引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