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正文
【文艺评论】《万里走单骑》(第二季):创新,赋活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03-25 09:40:02 来源: 国家广电智库 作者: 毛时安 【 字号:

导读

《万里走单骑》(第二季)用创新性的视角,以富有当下感的田野作业,将世界遗产变成现实中国故事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将人民群众设置为讲述传统文化及当代中国故事的主角,力求青春与古老的对接,书卷气与烟火气的互炙,艺术性和知识性的交融,在以电视文艺创新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历经汉魏、唐宋岁月风霜洗刷的十三朝古都洛阳,有多少历史文化热气腾腾地活在街头巷尾,活在我们的衣食起居中,活在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里?还有多少的历史迷津有待我们去深入探究?大雪纷飞的故宫里还隐藏着多少秘为人知的文化遗产,有多少人为了把美好的故宫完美交给下一个600年的中国和世界,在默默地工作奉献?沿着北京的中轴线我们遇见美丽的古老也邂逅热烈的当代。世界闻名的瓷都景德镇,青花、釉下彩、釉里红,如何千年窑火不断,走进当代,走向世界?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而迄今薪火相传,绵延不息保留着文化血脉的唯一的文明古国。伴随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已有56个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成为中国和人类引以为自豪的人文和自然奇观。

如何开掘这些人类史上留下雪泥鸿爪弥足珍贵的世界遗产?是让它们束之高阁还是让它们回归创造他们的人民?如何让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获得当下的强大生命力辐射力,成为民族自信的精神文化强大动力?是时代交给我们的庄严创作使命。


电视是大众艺术。它是与社会公众联系最密切的文艺传播渠道。俗话说,众口难调。电视节目所承受的来自观众的压力和挑战,也是最大。业内有的人认为,有深度的节目没收视率,要追求文化节目高雅严肃的格调就要放弃审美的观赏性和愉悦性。其实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群众对文艺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新一代的年轻观众和收视群体,正以他们的学历和素养,期待着他们心目中优秀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如果我们的头脑还停留在过去,被旧有的观念和框架限制住,当然会处处是困难。反之,如果真正深入群众、深入社会,深入了解科技、政治、文化、经济等等社会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跳出旧框架,跟上新形势,则处处是困难就会转化成为处处是机会。难点一旦突破,就是亮点。限度一旦跨越,就是高度。在很多人眼里,世界遗产,光这名字就难免让人敬而远之。《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创意策划、嘉宾组合、版块迭代、话题设置、视觉美学等方面都有自我升华,令主题更聚焦、代际关系更丰富、文化输出更多元、思想输出更纵深、镜头语言更系统。最终让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爱上了被不少人误以为必定高冷的世界遗产。事实证明,这样一部以知识性为主,不唯收视率的电视文化节目,却在收视表现上超过了不少娱乐性节目。


文化人类学历来有田野作业一说。就是要把文化的研究与解说,通过大地行走脚步丈量,把存在于纸面里的人类文化活化成看得到的感性存在。在我看来,《万里走单骑》就是一次带着新时代印记的世界遗产的极富当下感的田野作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仅第一季,就历经350多天,行程2.6万余公里,横跨8省11城,深度走进12个世界遗产现场。

史书中的文化记忆和路上触目所见的万千气象,形成了一次文化创作者输出者和接收者的互动共情,使文化遗产穿越了岁月的风尘与隔膜,真真切切撩开了他们神秘的面纱,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万里走单骑》解读世界遗产的密码,首先在于它努力追求青春与古老的对接。叙事者团队是精心选择的组合。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作为节目的文化向导,既有着原故宫博物院院长立志“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的情感和情怀,同时又兼备着一个文化学者深厚的素养。所以每到一处他的讲述都是满怀深情,就像在讲述一件件家传的珍宝,甚至目光里都不时透着对子女般的爱意。“万里少年团”中有70后、80后、90后,此外,更有年轻的故宫技师用生命呵护、修葺着一件件古画、瓷器、座钟,古老的瓷都,青花结出了绚丽的现代艺术……以完整立体的代际视角,使洛阳古城、良渚遗址、大足石刻、福建土楼等地的文化解码,获得了与观众全方位拥抱的开阔视野。从“为什么十三朝古都建在洛阳”到“现代修复技术会不会丧失我们对遗址的想象”,解读、对话、好奇、诘问、释疑,语言和思想碰撞出火花,于是我们看到六百年紫禁城和那些探寻的古老文化遗产洋溢出来青春的活力。


其次是书卷气与烟火气的互炙。毫无疑问,历史文化遗产,来不得半点的信口胡诌,它是一卷深邃的历史大书。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万里走单骑》为我们打开了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奇迹三星堆的青铜文化,和我们泛舟瘦西湖追溯大运河的起源,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是如何扬帆起航的……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墙内外,曾演绎了多少墨客文人、帝王将相、英雄豪杰风云变幻的历史故事,地下又埋葬了多少兴废的遥远的往事!夏商周秦汉唐宋,扑面而来的就是而对洛阳的探究,却从街头一碗冒着腾腾热气的牛肉汤倒进去的汤料开始,走到汉魏洛阳故城苍凉的遗址。诗人白居易和名臣狄仁杰的老宅,一不小心和售楼中心挂上了钩。唐代的精美点心成了今天招待客人的唐菓子。而在中欧班列呼啸而过的刹那间,我们看到了丝绸之路夕阳下驼队叮当作响的苍茫。由南往北依次展开的北京中轴线上,我们看到一缕老人花白的头发随着推子飘然落下,冰封湖面上民间的花滑高手展现着她们矫健不凡的身手,北京百姓的日常生活穿越一道道城门,向着远方。我们看到古老的中轴线如何鲜活地活在今天的十二时辰。随着“万里少年团”的脚步,观众们移步换景,感悟到中国的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还有就是艺术性和知识性的交融。《万里走单骑》既好看,又耐看。好看是节目始终洋溢着综艺节目的趣味,鱼贯而出五彩斑斓的“五都荟洛”服饰复原秀,有几分悠远神秘色彩的安阳殷墟文字博物馆上空600架无人飞机编队,以强大的震撼力向中国考古人的百年坚守致敬,唤醒心灵深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景德镇“万里少年团”策划参与了充满现代形式感的“瓷宇宙”艺术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文艺不断繁荣发展的明确方向和有效路径。《万里走单骑》将人民群众设置为讲述传统文化及当代中国故事的主角之一,让并没有太多相关知识背景的普通观众出镜,参与其间,且喜闻乐见,创造了文化类节目带有鲜明中国故事色彩的新模式。在新时代,面对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面对文艺传播的融媒体化,人民群众已经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受众,同时是创造的主体。节目中,不但有生机勃勃的“少年团”,还有故宫里为挽救物古画,恢复它们昔日光华的年轻修缮技师,来自五湖四海和越洋而来的“景漂”,用岁月守护大足妙高山石刻的两兄弟,在武夷山蜿蜒九曲溪水面上撑竹排的父女,在南音萧管袅袅曲调里泉州的青年乐团……这些生活在遗产所在地的人们,已经把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的文明和历史,贯通在自己的血脉里,成为了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文化遗产不但是历史,而且成了当代人精神的一种对象化的叙述。一字一句,都可以感受到民众对于自己守望的那片文化故土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节目在视觉语言上突出“美”,独特的个性的视觉美。中原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华美和钟灵神秀武夷山的秀美在画面和镜头里光影声色各有自己的组合呈现。雪中紫禁城的巍峨博大庄严和在当下北京中轴线展开的芸芸众生的鲜亮生动又是不同。

耐看则是在平实有趣的田野作业中不知不觉地融入了知识性、教育性、思想性。《万里走单骑》从China小写是瓷器,大写是中国,展开了景德镇千年泥土与烈火谱写的传奇,我们目睹一块块埋在深山的高岭土如何出落成一件件风姿绰约的精美瓷器。在殷墟,我们明白了文字和文明如何是永不断流的长河,带着我们民族从上古奔向未来。在周口店探寻70万年进化演变的踪迹……精致精美的叙事方式回答世界遗产的宏大命题,通过主创概念与叙事逻辑的升级跃迁,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世界遗产是什么,为什么是世界遗产,世界遗产能为中国提供什么、做些什么?从而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亲。文旅融合,方能讲好中国的故事。正如《万里走单骑》所表现的,换一个创新性视角,世界遗产就成为与现实中国故事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历史与现实不可分割,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未来追求的文化方向同样不可分割,为了讲好当前和未来的中国故事,除了善用新的观念、新的眼光、新的视角,努力创新,也要立足中国大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和发扬我们的艺术传统,坚持守正。

总之,把历史的记忆拉进当代人的现实生活,让古代思想、古代文化与现代思想、现代文化生活亲近,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发展之美、人民之美,赋予传统文化以现实的伟力。

(作者:毛时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


分享到

您还未登录,登录后将直接提交信件!

取消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