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为一部致敬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自播出以来,一直位居主旋律电视剧热榜前列,好评如潮。该剧从“一大”的“党的诞生”一直讲到“抗美援朝”的“立国之战”,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交织无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文约而事丰的史料选择、多线多元并行的叙事结构、伟人亦凡人的人物塑造,全景演绎党史画卷,倾力塑造伟大灵魂,在同类题材影视作品中独树一帜,缔造出党史伟业艺术表达的新高度。 01 文约事丰述作尤美,恢弘展现苦难辉煌,艺术之“虚”与历史之“实”的完美碰撞 《光荣与梦想》恢弘再现中国大地上旧日换新天的历史,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过程。包含了建党、北伐战争、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众多历史事件。目前已有的几部同题材剧,在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历史人物的塑造上,有着不同的切入视角和关注重点,呈现出史事详略互补和人物形貌互文的局面。《光荣与梦想》用一部剧铺开30多年的奋斗历程,牵涉到的真实历史人物达400多名,场景达900多个,时间跨度之长、参演明星之多、风格创新之大,应该是同类题材剧前所未有。《光荣与梦想》在选取故事、铺展情节上体现了创作者的历史观和史学功底。通过对党史重要节点的覆盖,用艺术的“虚”跟历史的“实”进行完美磨合,全景展现中国共产党从苦难到辉煌的成长历程。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决定命运的会议多,二是决定命运的战役多。《光荣与梦想》准确把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的原则,厘清故事跟党史的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在内容和情节的取舍上,该剧对已有作品中表现多、观众清楚的历史事件,多进行简要描绘或结合剧情以旁白台词展现,而将重点放在此前表现少、观众了解薄弱的重要事件和节点上,特别是一些还不算尽人皆知的,属于党史军史新发现的, 一些新内容新视角的展示上,放在能够提升今人认识水平的事件上,在有限的篇幅里尽可能地展开,达到文约而事丰的境界。 如《光荣与梦想》开篇,叙事节奏较快,建党初期的筚路蓝缕择其要点而表现,而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和东征、北伐,则不吝篇幅细说详述,特别是在一些新发现的史料或以前表现不足的地方进行拓展,对“黄埔军校的道路选择”等此前未重点呈现过的历史细节进行了还原演绎。如路线斗争,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路线,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逃跑主义路线,都曾严重地影响党的生存和发展,《光荣与梦想》并不面面俱到,而是有选择地表现了陈独秀、王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带来的影响,这也是早期党史中为害最大的几次错误,其中又以对张国焘在长征中私欲膨胀、争权夺利的表现最为完整。如五次反“围剿”,该剧的重心落在第五次,正是那一次导致了战略转移。如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直到会师等一系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进程被适当从略,长征路上红军最大的痛点湘江之战成为该剧的“详笔”,这一战既是红军战士英勇血战的英雄篇章,也是影响深远的关键转折。如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对人们耳熟能详的长津湖战役略表,而对38军113师14小时急行军143里,赶在了全机械化的美军前,成功穿插三所里、龙源里的惊心动魄,以及112师335团死守松骨峰,不畏牺牲阻击美军的英勇壮烈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展现,对“38军万岁”作了最好的诠释。 《光荣与梦想》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和历史观,注重真实与艺术相结合,在党史的影像化中,填实了一个个重要的节点。在保证历史基本面貌的前提下,通过对史料的删削和整合,以及在历史暗场中遵循历史精神的虚构,既全景式观照30多年间影响中国命运的重要事件,也将笔触探入历史之根,在宏大叙事中建立了个性表达,通过详略有序的逻辑表述,揭示出历史进程的必然。 02 双线并行多线叙事,主副线交织,情感线故事线有机衔接清晰勾勒革命历史画卷 《光荣与梦想》在叙事方式上的突破在于双线并行,主副多线多元交织,让节奏张弛有度,故事脉络清晰。 其一,通过共产党一方、国民党一方双线并行叙事,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这一内核,以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为主线展开故事,同时以副线讲述以孙中山、蒋介石为领导者的国民党的兴衰历程。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性、时间性上来看,双线叙事既保证了宏观历史的连贯性、统一性,又让剧集有了深刻的内涵,让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光荣与梦想》两线时而平行,时而交织,最终构建出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史诗故事。如在表现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条线时,故事画面切到了“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逃离登舰,蒋介石登场”另一条讲述国民党的副线,这一段国民党的副线剧情为后来国共第一次合作埋下了伏笔。如展现中共七大、国民党六大在同一时期召开的两条线,镜头交织切换毛泽东、蒋介石在不同的会上宣布不同的主张,毛泽东提出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蒋介石则力主消灭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势力,深刻揭示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在抗战胜利后建国问题上的分水岭:后者将把中国引向黑暗,前者将把中国引向光明。再如展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这条主线时,同时并行国民党蒋介石怀着满腹的辛酸和不甘在台湾观望着这场战争的进展,沿着国民党这条副线,更是借同样关注朝鲜战争的在功德林服刑的国民党战犯之口说出:“论意志,论单兵技术,世界上没有谁能跟共产党军队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映射共产党领导下的抗美援朝的胜利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这场立国之战意义非凡。 其二,主线之外多条副线齐头并进,通过张弛有度的蒙太奇手法,将故事线有机衔接,多线多元叙事。如在第八集中,先讲毛泽东到湖南农村考察农民运动、筹备农民运动讲习所,随后画风一转,镜头切到黄金荣、杜月笙、杨虎、张啸林等人密会的场景,然后是周恩来组织发动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另一条线。在多线多元叙事过程中,该剧用快节奏的剪辑配合声画对位的手法,用几组镜头就把复杂的事件过程交代清楚。如全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彭德怀、罗荣桓、粟裕、周保中、叶剑英等相继入党时,就都用了类似排比的蒙太奇组接形式。除了多线多元叙事让故事脉络清晰外,该剧对一些重要节点历史事件给予了细致精彩的编年叙事, 同时运用科技手段,高度还原了长征、各大战役等恢弘的历史场景有强烈戏剧张力,给观众极强带入感。如用一个8分10秒的镜头展现了长征的波澜壮阔,灵活切换由上到下、由远及近、抽离飞升等各种视角,红军的长龙在江河丛林之间蜿蜒前行,浓密的枝叶成为了特效镜头转接的天然屏障,取得了一镜到底的效果。叙事的同时也抒发了对红军进行战略转移这一历史壮举的赞叹之情,震撼人心。 其三,整部剧以毛泽东家庭作为一条情感主线,来表现共产党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为了国家和人民作出的牺牲。这是全剧表现生活着墨最多的一条线,通过一个家庭的结构和关系体现共产党人除了是烈士,革命者,他们还是丈夫,妻子,是父亲,是母亲。在《光荣与梦想》的第一集,“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以杨开慧所作《偶感》一诗作为旁白,开启了整个故事。一把杨开慧送给毛泽东梳头的木梳,串起了非常重要的全剧情感线。1927年毛泽东赴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前,杨开慧为即将远行的丈夫梳头,并把木梳留给了他,毛泽东又为杨开慧梳头,琴瑟相合,情意绵绵,自此一别,便成永久。后续剧情中,毛泽东多次拿出这把木梳,眼含泪水,思念爱人。毛岸英从苏联回国时,毛泽东拿出梳子与儿子一起睹物思人,相拥而泣。送儿子去朝鲜战场前,毛泽东拿出梳子,儿子给父亲梳头,父亲转而又为儿子梳头,镜头幻化出毛泽东和杨开慧互相梳头的情景,夫妻之爱、父子之情,此中情感,令人泪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党人如何践行初心使命,领袖家庭的奉献与牺牲,是最有力的说明。 03 细致刻画鲜活群像,以人代史,以情动人,倾力塑造伟大灵魂 除了历史脉络,《光荣与梦想》把剧中“人”的塑造视作艺术真实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是该剧表现的精神内核,以共产党人的伟大灵魂为该剧的灵魂,塑造一组群像。30多年一路走来,革命先辈是如何在民族危难之际作出了不起的选择,而历史中那些高光时刻又闪现着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高贵品质,《光荣与梦想》用一个个鲜活而饱满的“人”去感染观众,在润物无声中让人看见: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能干成别人干不成的事。有网友表示,《光荣与梦想》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讲一种“信仰与精神”,“有追求的电视剧讲人,而高级的电视剧讲的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精神所在。《光荣与梦想》讲的正是先辈们的这种革命信仰与精神,这样的信仰与精神灌注的人生,自带慷慨悲壮。” 一是专注于每个角色的细腻塑造,用诗意的影像来升华人物和情节。《光荣与梦想》充分挖掘历史人物生活和工作中的小细节、小故事,在不同的篇章中,以重点人物的塑造为主,以人物带动故事情节发展。在《光荣与梦想》中,毛泽东、周恩来无疑是核心人物,也是该剧着重刻画的中共领导人。与其他剧不同的是,《光荣与梦想》选择以不同的演员来呈现不同时期的伟人形象。青年毛泽东由侯京健出演,中老年和晚年毛泽东则由佟瑞欣和唐国强演绎;青年时代的周恩来由黄晓明扮演,而中年周恩来则由刘劲担当。流量明星与实力派老戏骨的出演,为《光荣与梦想》的角色塑造带来更深刻的内涵和更丰富的空间,也持续带来话题讨论的热度。佟瑞欣扮演的中老年毛泽东虽略显深沉,但在情感表达上细腻动人,对于人物的内心刻画极为细致,塑造出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领袖形象。如毛主席对从苏联归来的毛岸英说,“爸爸永远不让你再离开我了”,这句话戳中了无数观众,让人泪奔。刘劲饰演的周恩来形神兼备,几乎没有演员自身的影子和表演的痕迹,就是观众头脑和心目中的周总理再现。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周恩来在政协庆祝国庆一周年发表讲话的画面,慷慨激昂,坚定的手势,飘动的头发,更是演绎出周恩来不多外露的犀利豪放的风采。 此外,在党史历程中,还有杨开慧、方志敏、瞿秋白、杨靖宇、叶挺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志士, 这些人物的光辉形象在这部史诗巨作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体现出共产党员激情昂扬、甘于奉献的精神面貌。如黄埔军校建校招生通过面试将几位“大人物”醒目的人物性格和思想对决鲜明地表现出来。方志敏掷地有声表达愿投身革命、以身殉国的壮志;陈赓风趣讲述战斗经历,性格粗犷豪爽;徐向前人虽瘦弱,但立场坚定、有民族大义。作为中共一大唯一的女性见证人王会悟,该剧也给予了精心设计。剧中人物的神态、装扮和王会悟女士真人十分相似, 足见《光荣与梦想》在人物塑造上确实做到了精益求精。 该剧对革命者英勇就义牺牲的场景做了专门的刻画和艺术的升华。李大钊走在刑场,画面以仰拍视角展现其就义的宏伟背影;杨开慧牺牲弥留之际的幻影,向观众展现了杨开慧对毛泽东深深的怀恋以及甘愿为了革命而舍弃一切的大无畏精神;瞿秋白黑褂白裤,神情自若,头发一丝不乱,微笑着面对死亡。对牺牲的革命烈士的人物刻画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辛,更体会到革命者坚定的信仰和牺牲精神。剧中每个人物的牺牲都有黑白仪式感的瞬间,每个人物都不一样。这些都是人性人情的一种外化,是来自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内心诗意的一种外化表现。 二是伟人的凡人化,领袖人物艺术真实化。在塑造革命领袖时,该剧既以史实为依据,凸显他们激流勇进的风范,同时创造性地将伟人在“平凡化”的视角下呈现,尽可能多地让观众看到他们的至情至性,从而更加震撼地体会到他们的选择和奉献。 伟人亦凡人,表演艺术家们在神似基础上调用内心感悟,为特型表演注入生命力,而非仅仅肢体语言的模仿,让伟人更具情感厚度、更有生活温度,从而以可信性和真实感打动人们,产生共情效果。佟瑞欣扮演的中老年时期的毛泽东充分诠释了“伟人亦凡人”的理念。如说服彭德怀把毛岸英带去抗美援朝的战场,“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那一刻的毛泽东是领袖、革命家,然后才是父亲。当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时,他作为一名普通父亲的悲恸更是难以克制。又如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刘劲扮演的中老年时期的周恩来,同人民群众一起炒炒面支援前线,剧中周恩来因右臂曾负过伤,炒面时单靠左臂,动作娴熟而有力,一旁的群众直说“总理您也能干这个?”人民群众和志愿军广大指战员受到极大鼓舞。再如,因避难不幸流产的宋庆龄尝了一口孙中山给自己拌的糖水笑着说,“这糖是我给你预防低血糖的。”两人默契的情感可见一斑。更令人感动的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劫后余生互诉衷肠,马少骅和李小冉把那种痛失胎儿的常人之情和对全中国孩子的博爱之情演绎得非常到位。 所谓的‘凡人化’,其实是为了让观众看清伟人真正伟大在什么地方。《光荣与梦想》在过去历史和当下生活之间建立起观众可以感知到的链接,把领袖人物艺术真实化,将“伟人”回归“凡人”。如此,更能以常人之心度量出伟大之处,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得民心、得天下,读懂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读懂中国共产党如何掌握历史主动,团结带领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近些年,主旋律作品以愈加精良的制作和多元的艺术展现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在观众中的到达率不断提升。《光荣与梦想》有力呈现出了建党百年的历史风云,生动诠释出了革命先辈们的信仰和坚守,架构起革命故事与当下大众的情感通道,带领观众从现代的时空走向了历史的纵深,完成了一次史诗与史实的交汇。由此形成的巨大的艺术张力,将不断鼓舞着人们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创造辉煌开辟未来。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