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百年展播剧目《大浪淘沙》进入后期制作“冲刺”阶段。3月18日,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聂辰席到《大浪淘沙》制作机房调研后期制作情况。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朱咏雷参加调研。总局办公厅主任戈晨、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等一同调研座谈。
“今天是2021年1月18日。102年前的今天,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一次世界和平大会,史称‘巴黎和会’。”
当代青年陈启航运营着一个视频号,他在作品中以“一大代表”为题,向年轻粉丝讲述着党史故事。
《大浪淘沙》的故事,便在陈启航“画中画”般的讲述中展开……
《大浪淘沙》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剧作以人带史,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以“五四运动”到中共“七大”为时间线,以孕育建党伟业的“红船精神”起笔,细致描摹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选择、命运走向和信仰光芒,艺术化再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3月18日,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聂辰席,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一行赴《大浪淘沙》制作机房,看片花、进机房、开座谈,就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展开一系列调研交流。
看过片花后,聂辰席表示《大浪淘沙》具备了比较好的创作基础:有激情、有内容、有特点、有个性,并对接下来的后期制作、完善修改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一、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客观准确地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文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遵循进行创作,把握好个人与组织、个人与历史、个人与党史的关系,将人物更好地融入党史,在创作中进一步凸显百年大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大浪淘沙》以早期共产党员的心路历程为主线讲述党史,在创作中要讲好“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故事,诠释好党的初心使命。
三、坚持守正创新,增强作品感染力、影响力。呈现形式上,《大浪淘沙》以年轻人为讲述者,将现实和历史交叉呈现。人物塑造上,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塑造要形神兼备,要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生动化的呈现。
聂辰席指出,总局作为宣传思想部门,既要抓好自身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也要履行职能职责,发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独特优势,抓好党史题材精品创作生产,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总局办公厅主任戈晨、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等一同调研座谈。
《大浪淘沙》的创作,本身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座谈会现场,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电影局局长葛学斌,浙江省广电局局长张伟斌,浙江省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祝亚伟等分享了这部剧的创作经历,并表示会继续提供支持,将剧集进一步打磨成精品。
《大浪淘沙》总出品人、总制片人吴家平介绍,剧集从立项开始,总局等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对创作进行指导,“这让我们在创作阶段避开了许多弯路,尤其是在剧本创作阶段,经历了四次研讨会论证,并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进行深入合作,这些指导非常重要”。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多部以党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已播或正抓紧制作。《大浪淘沙》的特点在哪里?据介绍,为了彰显和突出“大浪淘沙”主题,这部剧突出特征为以人带史,反映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走向成熟的不平凡历程。
在导演嘉娜·沙哈提看来,这一角度正如片花中一句台词所说:“大浪淘沙,淘走的是沙,留下的是金,只有那些经历风浪,经受住考验,而且始终坚守自己信仰的人,才能算是真金啊!”
谈到该剧在表现形式上为何引入年轻人作为讲述者,嘉娜·沙哈提介绍说,本剧跨度长达24年、出场人物众多,事件繁杂,通过年轻人的讲述,可以更好地起到串联作用;同时,偶尔穿插了一些年轻讲述者对相关事件、人物的讨论,能拉近当代观众与那段历史的距离。
《大浪淘沙》由保剑锋(饰演毛泽东)、成泰燊(饰演陈独秀)、海清(饰演高君曼)等主演。为了更真实、有质感地呈现这段党史,剧组先后赴横店、嘉兴、上海、延安拍摄,采用全画幅、6K标准拍摄,拍摄场景超过600处,搭景超3万平方米,角色超500个,使用演员超40000人次……目前,《大浪淘沙》已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
朱咏雷在会议总结时指出,总局正全力推进建党100周年重点电视剧的创作,现在《大浪淘沙》已经处于后期制作的“冲刺”阶段,剧组要根据相关部门的意见再修改、再打磨,力争打造成一部精品力作。
剧中,陈启航有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一大’所开创的历史,直到今天还延续着,你我就生活在其中,这就是它吸引我的地方。”这是当代年轻人对党史的解读,也是《大浪淘沙》承载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