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年画作为中国民间最重要的年节装饰艺术之一,反映着中国百姓的社会风俗与精神信仰,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集纪录片《年画 画年》于2月12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农业农村频道黄金档播出完毕。该片采用年轻化、轻松化的创新表达方式,讲述年画在历史发展变迁中的独特魅力,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 牛年春节期间,纪录片《年画 画年》通过内容、制作、融合传播等方面的创新,生动活泼展现年画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数据显示,该片单集最高收视率为0.148%;在央视频播放量突破220万,对央视频账号“乡土中国”播放量贡献率高达45%。话题#年画画年#在微博阅读量5475.2万;央视三农微博联合微博三农、微博政务发起的话题#过年不回家#,阅读量高达2.8亿;乡村振兴人物榜多个相关人物话题阅读量超千万。此外,纪录片《年画 画年》在B站评分达9.7,播放量111.8万。“年画是有温度的,活跃在过去、现在和未来”,B站网友如是总结。 展示年画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早期年画主题大多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年画 画年》创作团队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奔赴18个年画主产区进行大范围的调研,专访了52位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和文创设计师,勘察外景48个,寻访到许多珍贵的年画资料和鲜活的年画使用场景。 《年画 画年》采用七集的体量,通过纪实镜头将年画的呈现对象内涵及范围逐步扩大,如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用创新的话语体系反映出我国年画的缘起、发展与变迁的全貌。该片第一集讲门神,门神在中国民间深受欢迎,主要作为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降吉祥的守护神;第二集讲仕女胖娃,用以寄托中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第三集以挖掘象征年年有余的“鱼”、迎接生肖牛年的“牛”,作为年画中神兽的故事,阐释传统木版年画中的吉祥神兽;第四集复刻出年画中古代中国农耕时的劳作场景、节庆活动、游艺习俗等;第五集讲述了田祖、灶王爷、财神、五路财神等中国广大农民质朴精神寄托的神像。 节目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一是聚焦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年画 画年》将关注重点放在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滑县等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上。如第五集《神之格思》中,滑县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韩建峰,既要费尽苦心寻找散落在各处的老印版,也要修复清末残存的田祖年画老画。无锡纸马唯一传承人陶晓梦,联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学生,共同恢复新发现的两张纸马。 二是聚焦年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该片给予年画的融合创新很多篇幅。如门神品牌,通过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教师,将门神、桃花坞等年画符号体现在服装设计当中,展示于国际时装舞台上;湖南滩头年画、凤翔木版年画的年轻传承人,将传统年画与现代文创产品相结合;绘本画家以“灶王爷”为主题创作儿童绘本书籍;年画收藏家将财神年画“请”上红酒瓶贴;佛山木版年画传承人让年画与现代招考、生育等相结合,成为“许愿神器”……他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共同探索出一条年画传承发展的新路径。 创新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更加鲜活有趣 在镜头语言方面,《年画 画年》将受众群体对准年轻人,着力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语态。一方面,通过深受年轻网友喜爱的媒体人、主播、演员等公众人物的亲身参与,带领观众体验各地年画的形式和差异性。如第三集中,结合查干湖冬捕报道活动,央视记者王冰冰与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徐毳,共同深入体验鱼皮画的制作。“体验在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气氛中结束了”,旁白进行了官方吐槽,引发弹幕里的小伙伴热烈欢呼。第四集自媒体人麦小登,带着老爸去河南滑县木版年画传承人韩建峰家里,直播年画的印制与彩绘过程。 另一方面,《年画 画年》在开头通过“动画小剧场”的方式,利用特殊的摄影技术和特效合成,让年画中的人物、场景都“活”起来。如第五集开篇,在“天庭贰零贰壹辛丑年会”上,田祖、灶王爷、财神、桃花仙女、麒麟送子、南极仙翁与王母娘娘等6位神仙,和玉帝通过云视频召开会议,众仙家轮番“述职”,小神仙还带着口罩,十分活泼有趣。 从叙事方式来看,纪录片《年画 画年》采用“绘圆法”,即以每集主题为圆心,围绕主题采用3-4个故事来架构整集内容,将年画文化中的“碎片”自然而然串缀起来,凸显出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如在第四集《年画活了》的28分钟里:其中,开场(1分钟)透过生动活泼的年画小动画,描绘出中国古代百姓在春节期间的衣食住行与生活百态。然后,分别通过段落一(3分钟)自媒体人麦小登直播河南滑县木版年画绘制过程、段落二(6分钟)绘本作家熊亮对灶王爷的传承创新、段落三(8分钟)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的坚守抢修与融合创新、段落四(10分钟)四川绵竹复刻出清朝年画《迎春图》中“打春”场景的迎春巡游大戏等内容,立体展现出每一代年画人的传承与创新,并用自己的方式赋予年画新的时代意义。 从传播方式来看,该片采用碎片化方式切分,符合年轻受众审美偏好,符合融媒传播规律。《年画 画年》从创作阶段,便充分考虑到大小屏的传播渠道,根据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多样化组合,充分适应短视频用户对影视作品分众化、碎片化的需求。该片在电视端排播时,注重传播到达率,即在大年初一贴门神时播出门神主题的第一集“一站前年”,在大年初二回娘家时播出“美妇胖娃”。在小屏端,纪录片又可灵活切分,制作出时长为1-8分钟的多个独立小故事。此外,该片还邀请了多家高校动画系学生参与创作开头动画部分,让观众变成纪录片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