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正文
【案例】纪录片《上合:我们共同的梦想》:共筑人类共同梦想
发布时间:2020-12-15 09:00:54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作者: 【 字号:

11月8日,2020年上合峰会召开前夕,七集人物纪录片《上合:我们共同的梦想》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中国缘》栏目首播。该片从普通民众的友好交往故事切入,用普通人的命运经历,展示上合成员国之间的人民消弭认知偏差和文化价值隔阂,在差异中求同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故事。

“这边在北方,食物都是辣的,我就记住一句话‘辣椒不要’一切就解决了。”来自俄罗斯的杜申·尼古拉,是大庆眼科医院的一名外籍眼科专家。在中国生活多年的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这边的定居生活,只是在饮食上依旧保持着清淡的口味。

这位病人眼中的慈祥老教授,学生眼里的严格老师,就是近期播出的人物纪录片《上合:我们共同的梦想》第五集中的主人公。

QQ图片20201215090318.png

在今年的上合峰会召开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中国缘》栏目推出七集人物纪录片《上合——我们共同的梦想》。通过聚焦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嘉宾们的个体故事,展现出上海合作组织在疫情应对、青年交流、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实现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同时,真正做到连接中外,沟通世界。

面对上合成员国之间在历史文化、社会发展、风俗习惯等方面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中讲好上合故事,引发上合成员国观众的观看兴趣,并从中感受到团结奋进的上海精神,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此次《上合:我们共同的梦想》没有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与合作往来等宏大主题入手,而是从成员国间普通民众的友好交往故事切入,用普通人的命运经历,以小见大地勾勒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上合组织的积极作用。

如第一集《江为教授的后疫情生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来自巴基斯坦的长沙医学院医学教师江为,纵然自己“很害怕”,认为自己“会在那边死的”,还是递交了请战书,主动请战前往武汉抗击疫情,体现了作为一个医者的“仁心”与“使命”。第四集《丝路青年的上合故事》展现了塔吉克青年李明智在中国从求学到创业的经历,借由外国青年之口讲述“上合故事”,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无数个体实践提供有力的注脚,也为“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提供创新性解读。

其中,第五集《我在大庆当医生》聚焦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的眼科医生杜申身上发生的友好交往故事,通过民心相通的“朋友圈”讲述上合发展,传递上海精神,助推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发展迈向新台阶。来自俄罗斯的眼科专家杜申,在大庆眼科医院不仅用自己专业的医学知识帮助患者重见光明,也重视对眼科人才的教学培养。他还积极推动成立大庆眼库,这是东北三省除省会城市外成立的第一个眼库。另外,他还和老搭档,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莉莉娅免费为贫困居民义诊,一做就是二十年。在中国,杜申收获了职业成就和牢固友情,也获得了中国人民的尊重,2015年,他被授予了中俄“友谊勋章”,以表彰他为中俄友好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真实而动人的人和事总是蕴含着直击人心的感染力。《上合:我们共同的梦想》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对上合国家人民在华生活经历进行了真实鲜活的记录,实现了对高低文化语境间的融合,降低了观众的接受门槛,也在无形间加强了上合组织之间的情感纽带。

更可贵的是,本片坚持从人性出发,充分尊重主人公的差异性和主体性,让观众看到一个个立体丰富,有过思想斗争,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比如,杜申虽然在中国已生活多年、朋友众多,但身处异国,还是不免思念家乡,他也曾经想过离开中国,回到家人身边,但等到真正回家后,又闲不下来,放心不下中国这边的工作和老友,几番波折后,他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在中国的工作岗位。

这样的纪实影像表达,在更具故事张力的同时,也让观众得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取得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理想效果,也让上海合作组织在感情和价值上,获得更大的认同。

在本次上合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强调“促进民心想通,构建人文共同体”。《上合:我们共同的梦想》正是以上合组织为背景,通过讲述普通人的上合故事,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从而在尊重差异中让彼此靠近,在民心相通中共同推动合作发展,共筑人类共同梦想。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蒲成)        


分享到

您还未登录,登录后将直接提交信件!

取消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