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0月14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名单,共有5个广播节目,10个电视节目入选。据统计,第二季度全国共有22个省(区、市)的112家机构申报了43个广播节目和69个电视节目,申报数量比第一季度略有下降,但整体节目质量有较大提升。除上星频道外,一些地市广电机构也积极参与申报,主动开展节目创新,政策撬动作用愈加明显。十八大以来,广电总局每年拿出专项资金,鼓励引导广播电视节目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开展原创精品创作,越来越多的优秀节目在荧屏声频悄然绽放,广播电视文艺创作不断融入新力量,展现新气象。
2020年第二季度广播电视节目在深化抗疫宣传主题的基础上,逐渐向脱贫攻坚聚焦,向文化公益发力,这些节目温暖而不失力量,有趣而不乏内涵,紧贴社会热点,突显媒体使命,以细腻的笔触、精彩的演绎、现实的观照,向我们讲述了新时代人民的力量、祖国的故事、社会的风尚。“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广播电视文艺的使命担当,在2020年的这个春天更为闪亮。
一、深入展现抗疫历程,以广播电视文艺力量叩击心灵
各级广播电视台积极克服节目制作困难,围绕防疫抗疫,深入一线扎根人民,从鲜活的抗疫实践中,挖掘真实人物、提炼精彩故事,跳出“身边小小的悲欢”,展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重大风险困难时的伟大抉择和精神力量。
一是巧妙设计切入口,讲好典型英雄的故事。面对疫情,有一批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站在抗疫最前线。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教育面对面》推出特别节目《与抗疫英雄做校友》,独辟蹊径、巧妙设计,从大学母校切入,讲述抗疫英雄故事。节目分别选取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张继先、张定宇为抗疫英雄代表,围绕五位医学专家的大学母校,以其在抗击疫情中的事迹为线索,多角度采访、多场景呈现,全面展示每个人物鲜活生动的性格和形象,并对其大学母校的育人特色、模式进行介绍。尤其在“五四”青年节期间推出,更燃起青年人心中的浓浓热忱和报国壮志。
二是精彩展现抗疫原型,讲好抗疫群像的故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广大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救死扶伤,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人物,相对于高成本长周期的影视剧制作,广播剧成为广电文艺抗疫宣传的重要“轻骑兵”。上海新闻广播以上海援鄂医疗队群体为原型,采用类型剧的创作手法,推出纪实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融新闻性与戏剧性为一体,直面上海援鄂医疗队在武汉一线惊心动魄的抢救故事,从事件到人物细节刻画极为真实,所有情节事件在24小时有序展开。并且该剧没有泛泛看待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关系,而是从新角度去表现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生死情谊,生动展现医护人员在重大疫情面前的心理成长与担当信仰。
三是创新媒体云课堂,讲好大国担当的故事。云制播是在抗疫宣传背景下催生的新样态,制播环节简化,但价值内涵并未减量,尤其是将节目做成精彩的“云课堂”,既迎合了当前在线学习需求,又传递出民族大义、家国担当的时代价值。比如中国教育电视台推出的特别节目《战“疫”,见证中国》,围绕战“疫”工作各个侧面,从党的坚强领导、中华儿女血脉相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世界大国担当、中华传统医药等方面出发,把疫情防控中的生动故事搬上“云课堂”,知名教授入情入理精彩讲述,让观众深受启迪和教育。
二、撷取时代浪花,记录伟大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创作成为重要命题。2020年初,广电总局专门召开“广播电视脱贫攻坚节目、纪录片、动画片部署推进会”,组织部署脱贫攻坚题材节目创作,一批优秀节目正陆续登陆荧屏声频,见证奋斗历程、解码幸福梦想、助力脱贫攻坚、唱响伟大时代。
一是以观察者视角,记录小康路上的发展巨变。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正积极走进实践深处,回答时代课题,发时代之先声,从不同侧面展现新时代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精彩图景。总台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攻坚日记》,通过真实记录脱贫攻坚的鲜活实践,以小见大记录时代“表情”,用心用情呈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甘肃广播电视台《扶贫第一线》深入甘肃各地调查记录,对扶贫重点乡村全方位、多角度采访,分析贫困原因,展现发展成果,把国家的宏观政策“翻译”地很接地气。
二是扎根扶贫一线,书写人民奋斗的精彩故事。中国精神的缔造、时代风貌的谱写,都离不开默默奉献的奋斗者,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广电媒体着力将镜头聚焦于行业领军人、一线劳动者、平凡百姓家,将“奋斗的人民”和“人民的奋斗”作为节目创作的重要主题,塑造出“攻坚不负韶华,小康只争朝夕”的历史群像。广西广播电视台《我们的小康》以“解码·小康”、“小康·人家”、“见证·小康”为主线,记录了龙脊镇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潘保玉,带领村民搞旅游的点点滴滴,展现了北海南珠三位女将的奋斗与坚守,用人物故事展现出脱贫奋斗的艰辛与精彩。总台央视《喜上加喜》走进全国乡村,以青年相亲为切入点,巧妙展现当代新青年扎根农村,助力脱贫的精神风貌。
三是创新节目样态,不断探索产业扶贫的广电实践。脱贫攻坚,广电不仅是观察者、记录者、宣传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广播电视正深深植入扶贫一线,积极做出实实在在的扶贫效果。新疆广播电视台汉语新闻广播以英吉沙杏采摘节为由头,推出《“杏”福在端午》直播带货活动,节目讲述了种植户、企业负责人发展杏产业脱贫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有趣的现场串联起整场直播,共吸引600多万网友互动参与,售卖英吉沙杏13吨,实现销售额69万。贵州广播电视台《与梦想合拍》以单期时长12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形式,让人物与农特产品进行创意合拍,积极为当地农特产品带货。
三、聚焦主旋律传递中国价值,使文化有滋有味
广播电视文艺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光荣使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知识类、教育教养类节目不断涌现,聚焦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挖掘新文化,不断创新,烛照未来。
一是权威讲述形象表达,做优做巧青少年思政类节目。近年来思政节目与理论节目一起,成为广播电视创新创优的重要方向,尤其是青少年思政节目十分注重对象感和话语方式创新,从小的细节入手,置身场景之中,具有强烈带入感、共鸣感。由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之声创作的思政教育节目《国旗下的讲话》,在全国范围选择励志“主讲人”,他们用感人的故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江苏广播电视台的《第一粒扣子》,以演好课本剧为线索,串联“课上讲述”“课外活动”“课本剧演绎”等环节,让孩子们通过一篇篇课本剧的表演,学习经典、理解主题,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是打造电视百科全书,创新文化知识类节目。广播电视是重要的文化知识获取渠道,节目的知识属性一直是创新创优的关注点,既有传统文化又有社会新知,从而不断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生活需要。安徽广播电视台《诗话二十四节气》,把“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相结合,以诗词为“形”,以节气为“核”,将节气和诗词背后的文化习俗传递给听众。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联合黑龙江司法厅推出的《好好学习民法典》,在《民法典》推出之际,以百姓实际生活中关心关切的问题为切入点,直观生动讲解民法典,实现趣味性普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是彰显家乡民族特色,深情打造文化地理节目。随着文化节目创新走向深入,一些广电媒体积极在本地文化资源上下功夫,深挖本地特色,展现城市自信。山东广播电视台《我的城我的歌》,首度试水“音乐+城市”题材,围绕山东16地市,巧妙将城市元素融入原创音乐,用音乐为城市代言。新疆广播电视台《新疆是个好地方》,通过邀请不同行业的嘉宾与一位“本地通”向导结伴旅游,亲身体验新疆的传统音乐、舞蹈、饮食,挖掘新疆建设者的动人故事,深情传递新疆各族群众的热情好客以及新疆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