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题专栏 正文
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丨让好作风在基层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25-07-02 15:53:44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 【 字号: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一霖

W020250702253364805893.jpg

河南省漯河市纪委监委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组织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基层,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收集问题线索,切实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图为近日,该市源汇区纪检监察干部在问十乡前问十村向群众了解情况。尤亚辉 摄

  特邀嘉宾

康青选 河南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

宿 江 甘肃省金昌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蔡进文 湖北省孝昌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基层干部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有何重要意义?从监督执纪情况看,基层干部队伍中哪些“四风”问题相对易发多发?哪些法规制度为基层干部在作风方面提出了要求、划出了硬杠杠?如何加强教育引导,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特邀纪检监察干部进行交流。

  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康青选: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是推动各项政策在基层不折不扣落实的现实需要,更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群众看我们党,首先就看基层干部。加强作风建设能够促使基层干部持续树牢为民意识,更加主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通过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可感可及,通过优良作风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筑牢中央八项规定堤坝的必然要求。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其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要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推动基层干部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扎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体现在实际工作的方方面面。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推动基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作为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无论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还是维护社会稳定,都需要以过硬的作风、严明的纪律为支撑。加强作风建设,有利于基层干部更加精准把握群众需求,高效执行惠民富民政策,以实干担当凝聚民心,为基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宿江:基层干部距离群众最近、服务群众最直接、联系群众最广泛,其作风建设关乎民生福祉、关系党的执政根基。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作风好,传递党的温暖,赢得群众真心拥护;反之,则会损害党的形象和公信力。新时代以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抓住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通过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成改革任务,与基层干部作风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过硬的作风作保障,就可能出现政策执行“走样变形”、服务群众“打折缩水”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更好保障党中央关于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基层根基更为牢固。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防范“由风及腐”的重要途径。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腐败往往是“四风”从量变转为质变的结果。纵观基层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蜕变过程,大多经历了从“破纪”到“破法”、从“轻症”到“重症”的历程。必须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保障。作风正则人心齐、事业兴。好作风是战斗力,是凝聚力,也是推动力。当前,基层工作事务繁杂、头绪繁多,基层干部任务重、压力大。深化基层作风建设,健全完善激励惩戒机制,让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有位置,能够切实增强基层干部责任感、使命感,激发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从监督执纪情况看,基层干部队伍中哪些“四风”问题相对易发多发?

蔡进文: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群众利益的守护者,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监督执纪实践表明,在基层干部队伍中,少数人员仍存在“四风”问题。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未彻底根除。一是在政策落实方面,少数基层干部存在执行惠农惠民等政策打折扣的问题,有的在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中,未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采取的措施简单机械;有的在危房改造、救助资金发放等工作中审核把关不严,甚至优亲厚友,未能让政策红利充分惠及真正有需要的群众。二是在履职尽责方面,少数基层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官小架子大”,“门好进、事难办”的现象尚未彻底根除,个别便民服务窗口办事流程繁琐,导致群众多次跑;少数工作人员对待群众态度生硬,对群众反映的水电气、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推诿扯皮,未能及时有效解决群众诉求。

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呈现隐形变异特点。一是在公务支出方面,少数基层干部从中“捞油水”。有的借公务接待违规吃喝,虚列用餐人数、提高用餐标准,甚至将个人消费混入其中报销;有的以“值班费”“培训费”等名义滥发津补贴;公车私用、私车公养等问题仍有发生。二是在政商交往中,个别基层干部找老板“占便宜”,违规收受企业老板高档烟酒、购物卡等礼品礼金;有的长期借用企业车辆、占用办公用房,或向企业摊派物资采购费用等;有的以“考察学习”为名,违规接受企业老板安排的旅游活动。三是少数基层干部追求奢靡享乐。有的跟风攀比,为子女升学、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事项大摆宴席,甚至借机敛财。

康青选:结合监督执纪情况来看,当前基层干部存在的“四风”问题主要有四方面特征。

其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值得警惕。从问题类型来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占比较大。今年3月以来,我省查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数占查处“四风”问题总数的62.2%。查处的问题中,履职尽责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占比92%以上。从涉及群体和岗位看,问题多集中在掌握项目审批、资金分配、资源管理等关键岗位的基层干部,如乡镇站所负责人、村“两委”干部等,这些群体直接接触群众和资源,一旦作风出现问题,极易侵害群众切身利益。此外,个别基层执法部门、窗口服务单位也存在吃拿卡要、态度生硬等现象。

其二,隐形变异时有发生。当前明目张胆的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存在“四风”问题穿上“隐身衣”,转向更为隐蔽方式的倾向。如,有的违规吃喝从餐厅转入私人会所、“一桌餐”“农家乐”等场所;有的变着法子违规吃喝,巧立名目吃、转移阵地吃,“吃老板”等现象时有发生等。

其三,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理解不深。部分基层干部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识不深刻,存在侥幸心理,问题纠治后时有反弹回潮。有的习惯于用形式主义应付工作,集中整治了就“紧一紧”,整治过去又回到“老样子”。

其四,风腐交织潜滋暗长。从近年查办的案件来看,基层“四风”问题常呈现由风及腐、风腐交织的特征。一些基层干部从接受小恩小惠、违规吃喝开始,逐渐丧失原则,进而搞权钱交易、利益输送。从发案规律上看,窝案串案现象不容忽视。由于基层社会地缘、血缘和人情关系错综交织,少数干部借违规吃喝等形成“小圈子”,在工作中搞“利益同盟”,在征地拆迁、惠农惠民补贴发放等工作中相互勾连、集体腐败,查处一个案件带出一批窝案串案的情况时有发生。

  哪些法规制度为基层干部在作风方面提出了要求、划出了硬杠杠?如何加强教育引导,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宿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改进作风的制度规定,为基层干部明确要求、划出底线。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适用于全体党员,也是基层党员干部履职担当的红线和底线,其中第一百二十二条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列出负面清单,并明确在乡村振兴领域有这些行为的,从重或者加重处分;第一百二十六条针对对待群众态度恶劣、简单粗暴,对群众合理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等行为明确了处分规定,这些条款都是基层党员干部不可逾越的底线。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要求,其中第二十四条规定,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坚持实事求是,不准虚假浮夸;坚持依法办事,不准违法乱纪;坚持艰苦奋斗,不准奢侈浪费;坚持说服教育,不准强迫命令;坚持廉洁奉公,不准以权谋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对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行为进行了规范,其中第四条第(二)项规定,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应当做到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求真务实、勇于担当,提高为民服务本领。第十一条规定,禁止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明确不准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准生活奢靡、铺张浪费、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或者助长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不良社会风气;不准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借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之机敛取钱财等8个方面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定,基层干部都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蔡进文:基层党组织要针对基层易发多发的“四风”问题,开展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推动纪律作风要求在基层落地生根。

教育内容聚焦关键。精准锚定基层权力运行风险点开展教育,系统梳理基层干部“四风”问题典型案例,针对惠农惠民补贴发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程项目建设等领域,分层分类组织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专题教育。对照《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等制度条款,逐条为基层干部厘清纪法边界,引导基层干部准确把握制度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树牢纪律规矩意识。

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构建“阵地+移动+云端”立体化教育模式,提升教育培训覆盖面与吸引力。针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实际,将学习内容分解为“短平快”的系列课程,通过“送学上门”“屋场院子会”“田间课堂”等形式,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宣讲。运用方言俚语讲透制度要点,让教育形式内容更接地气。借助微视频、广播等媒介,制作“微课堂”系列栏目,实现教育学习全天候、全覆盖,让纪律教育融入基层干部日常。

注重教育成果转化。建立学用结合的工作闭环,推动学习成效转化为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工作实绩,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精神为人民群众解决好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如何推动作风建设新成效转化为基层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新动能?

康青选:要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将作风建设新成效转化为基层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新动能。

严管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基础。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通过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纪律作风宣讲,为基层干部绷紧纪律规矩之弦。严格监督执纪,紧盯基层“微腐败”,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及违规吃喝等易发多发问题,靶向施治、严肃查处,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对工作失职失责行为严肃处理,抓典型、抓通报,形成有力震慑。建立健全日常监督机制,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基层权力运行的全流程监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督促基层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守纪律规矩。

厚爱是激发干事热情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坚持精准问责和容错免责“两手抓”,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对基层干部问责不精准等问题及时纠正、督促整改,对符合规定的予以容错免责,真正为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干部撑腰鼓劲。另一方面,坚持澄清正名和打击诬告陷害“两手抓”,切实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基层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推动作风建设新成效转化为基层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新动能,关键在于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核心要义,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将作风建设成果融入日常工作,主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优良作风引领社风民风,凝聚起推动基层发展的强大合力。

宿江:加强作风建设,既要严字当头,又要体现组织关怀,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筑牢防线,防微杜渐。严管就是厚爱,只有严格管理监督,才能确保基层干部少犯错、不犯错,必须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首先,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结合基层工作实际,细化行为规范,明晰纪律红线。通过常态化警示教育,用身边案例警示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其次,要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重点加强基层内控制度建设,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例如,针对基层“微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健全“小微权力”清单,明确办事流程,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再次,要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定期排查廉政风险点,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同时,关注基层干部“八小时外”生活圈,引导其培养健康情趣,远离不良嗜好。通过严管的系列举措为基层干部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暖心聚力,激发担当。让基层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度,才能更好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热情。在监督执纪执法全链条中,要注重融入激励关爱机制。对基层干部工作中出现的非主观失误,及时提醒纠偏,帮助其轻装上阵;健全完善“澄清查诬”机制,对受到不实举报的基层干部,及时公开澄清,消除负面影响;严格落实“容错免责”办法,对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中出现的失误,依规依纪予以容错免责,让基层干部敢闯、敢试;开展“暖心回访”行动,对受处分基层干部定期回访,帮助其放下思想包袱,重振精神投入工作。同时,强化正向激励,对长期扎根基层、实绩突出的党员干部,在评优评先、职级晋升上重点考虑,让基层干部有奔头、有干劲。

减负松绑,轻装上阵。只有真正为基层减负松绑,才能让基层干部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当前,形式主义问题仍是困扰基层的顽疾,必须持续深化整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典型案例通报的警示作用,对动辄要求基层填表报数、频繁索要不必要的材料、过度强调“打卡留痕”等问题,发现一起、通报一起、督促整改一起,形成有力震慑。另一方面,要完善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严格控制会议文件数量,避免“文山会海”挤占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时间。此外,要规范从基层借调干部,严禁违规从基层抽调干部,确保基层工作力量稳定。同时,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突出实绩导向,让基层干部从应付检查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唯有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减负与赋能结合,才能让好作风在基层落地生根,转化为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为民服务的强大动力。

分享到

您还未登录,登录后将直接提交信件!

取消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