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歙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政治工程、惠民工程、应急工程。全县共建成县应急广播指挥中心1个,县级应急广播播控平台2个,镇级分控平台28个,村级(社区)应急广播室192个,安装户外应急广播终端点位2330个,实现了县、镇、村(社区)及景区等重要点位应急广播全覆盖,在极端自然灾害(防汛救灾)情况中发挥重要作用。
歙县北倚黄山,东临杭州,南连千岛湖,面积2122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182个行政村、10个社区,人口46.89万。境内河溪纵横,森林茂密,生物多样,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歙县自6月19日进入梅雨期后,连日普降大暴雨。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歙县应急广播平台及时启动播出预案,确保应急广播高效运行。特别是2024年6月20日至24日,歙县连续两次遭受暴雨袭击,造成部分乡镇被淹、道路塌陷、山体滑坡,电力、交通、通讯全部中断。
一、灾前播发预警信息,成立应急小组
2024年6月19日,歙县气象局应急广播平台播出山洪预警信息。同时,根据气象预报和县委、县政府关于落实应急备战的措施,县应急广播中心平台立即启动安全播出预案,要求中心机房24小时值班巡查,并联系中国广电歙县分公司组成突击组、故障抢修队,随时待命抢修各村(社区)可能存在故障的“村村响”设备,保证应急信息有效传达。山洪三级播发信息如下图。
图1 山洪三级播发信息
二、灾中及时播报汛情、疏散转移群众
洪灾发生初期,各乡镇应急广播分平台接到灾情预警信息后,通过应急广播将雨情、汛情及避灾路线、救灾聚集点等信息通知给全乡各村(社区)老百姓。据统计,成功转移疏散人口共计74918人(其中分散安置57319人,集中安置17599人),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图2 转移受灾群众
三、灾后普及消灾措施,严防次生灾害
洪灾发生中后期,受灾乡镇利用应急广播分平台组织志愿者开展灾后清淤扫除,并及时播报灾后防疫、安全用水用电等信息,引导灾民防范洪涝产生的次生灾害,帮助灾民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图3 受灾乡镇利用应急广播分平台组织志愿者开展灾后清淤扫除
从6月19日入梅以来至6月30日,歙县累计降雨量达572.7毫米,是往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5.4倍,全县连续遭遇“6·20”“6·23”洪涝灾害,全域受灾,损失惨重。歙县应急广播体系系统充分发挥信息传达“快、准、广”的优势,播出各类预警、科普信息640余条/次,为打赢抗洪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建设这场硬仗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