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正文
《吾家吾国》:宁听一曲白发少年的青春之歌
发布时间:2022-05-05 11:31:03 来源:广电独家 作者: 【 字号:
文 | 宝华

《吾家吾国》成功地在国之大家和年轻观众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忘年交”的桥梁。

图片


    从4月30日至5月4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闻新媒体中心、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打造、中广融发公司承制的《吾家吾国》如约上线,陪伴观众共度“五一”假期。

    自去年9月30日以来,这档针对国之大家的挖掘式纪实采访节目已先后登陆国庆档、元旦档、春节档——坐等和老先生们的人生对谈,已经成了许多忠实观众在节假日来临时的一种期待。而当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关注《吾家吾国》并视之为“宝藏”,节目制作人、主持人王宁特别感动:“能和这些老先生们相遇,我们都是有福的人。在人生的长河里,尽管每次的交流都显得如此短暂,却让我们的心如水洗过一般,清透了时间的意义。”

图片


    和传统的大家访谈有所不同,《吾家吾国》自成一派场景化、碎片化、家常化的纪实风格,主持人王宁的采访气质被网友们形容为“有着‘回娘家’‘闺女式’的亲和与松弛”。那种感觉就仿佛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白发苍苍的长辈坐在摇椅上回味往事,陪在身边的晚辈静心聆听,从老人沉淀一生的宝贵经验和俯瞰岁月的通透视角中,求取人生无悔的答案。

    正因为这份亲和与松弛,《吾家吾国》成功地在国之大家和年轻观众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忘年交”的桥梁。

▍低调至及,崇高之至,这些真正的“时代宝藏”太需要挖掘了

    “为什么要采访我们呀?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算不上‘国之大家’呀!”这是王宁在采访当代知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和夫人马真时,二老反复问她的一句话。

图片


    《吾家吾国》“五一”特别节目首期出镜的人物就是陆老和马老,播出后,#新中国第一本成语小词典仅用6周编成##央视专访87岁语言学家陆俭明#等话题登上热搜,“我的好多知识都是从这本词典里学的”“感谢你们编写的词典陪伴了我们的学生时代”“听过现代汉语语法教程的请举手,语言教学YYDS”等评论更是刷屏出现。字里行间,满是观众对他们由衷的致敬。

    为什么每期《吾家吾国》都能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反差带来的心灵震撼——这些一生为国为民、在各自从事的领域立下赫赫功劳的老先生们,朴素至极、低调至极、谦逊至极。如若不是镜头对准他们,我们很难想象有人可以活得如此认真、简单而纯粹。

图片


跟随镜头,当我们进入他们满目皆是书籍的房间,当亲见他们身体欠佳仍争分夺秒伏案工作的身影,当听他们说“很抱歉,我做的工作太少了”,当得知他们为奖掖后学倾尽家中积存……精神的崇高之美一次次荡涤灵魂,冲刷着困扰我们日常的琐碎和疲惫。

    有网友感慨:“老先生们经历的挑战比我们多太多了,童年时山河破碎,年轻时一穷二白,奋斗一生到了本该享福的年纪,他们还在和时间赛跑,只求奉献最后一丝余热,这让遇到压力就喊着‘躺平’的我们情何以堪?”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主任孙杰表示:“《吾家吾国》被定义为‘中国国家影像人物志’,节目所记录的国之大家无不是‘深藏功与名’,而作为时代最闪亮的星辰,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期许,值得被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知道。节目所做的正是一项极为必要的挖掘整理‘精神宝藏’的工作,我们希望在每期时长不到30分钟的节目里,浓缩大家们一生的箴言。”

图片


“每个人都是时代当中的一涓细流,老先生的那个时代是这样,我们依然是这样,这种情感并不会因为他们白发、我们青春而有任何隔阂,这种相通的情感正是《吾家吾国》能够促成‘忘年交’的基础。”在节目制作团队看来,老先生所分享的最宝贵的心得就是个体和时代一定要紧密相连,“他们从未想过要把自己活成一座丰碑。他们只是一丝不苟地活着,一生做自己认定的事,为民族奉献,为人民服务。希望观众看完后,也能思考自己奋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这是节目希望引发的最响亮的共鸣。”

图片


▍自成沉浸式纪实特色在快节奏的传播语境下,唤醒“宁听”之美

    “这位主持人,像闺女回娘家似的采访,很温馨!”这是5月2日一位网友在看完《吾家吾国》后给出的评价。

    《吾家吾国》的风格很像是年轻人喜欢的VLOG,场景多次变换,话题较为散淡,轻松呈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王宁一路引领着观众的视线,在亲近中发现,在发现中求问,在求问中碰撞,在碰撞中思考。她的好奇、惊叹、钦佩和感动,恰如其分地传递着每位观众的感受。她每每或是蹲下身来倾听、或是搀扶老人走路的样子,暖心极了。有观众说:“整个过程就像是晚辈去拜访长辈似的,听你们慢慢聊天,我的心也跟着静下来了!”

图片


    节目里的老先生们,绝大多数年龄都在80岁、90岁以上,甚至超过百岁。每次采访的机会虽来之不易,但考虑到不能让他们过度劳累,哪怕他们愿意多聊,制作团队也总是“忍痛”按时结束。所以,为最大程度地尊重和保护这些高龄大家,制作团队主动选择了碎片化的采访,一期节目往往需要多次拍摄,同时通过场景化增强生活的细节、质感和温度。

    从策划之初,《吾家吾国》就提出要实施“沉浸式”采访,不追求专访一环扣一环的语言逻辑,而是在一期节目中设计几个场景,让王宁在不同的场景里与老人互动。节目呈现给观众的不只是语言的一问一答,屋里的摆设、架上的书、一张照片、一顿饭,都是交流的抓手和表现的内容。

图片


如此特殊的采访,需要访谈双方有一定的熟悉度,让被访谈者接受节目进入其生活场景之中,王宁恰恰有这样的亲和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评论部副主任张士峰分享道:“《吾家吾国》能够迅速建立起相对舒适的‘关系场’,既离不开王宁在镜头前的调度,也有她在镜头之外的努力。事实上,在真正拍摄之前,王宁与多位采访对象都有过接触,像和蓝天野、王晓棠等人,他们本身已经是忘年交。正是这样的关系基础,让采访对象对王宁有了更多的接受度,自然能够在镜头前呈现出良好的互动状态。于是,观众不仅知道了这些‘国之大家’的丰功伟绩和家国情怀,也看到了这些‘宝藏老人’的生活情趣、爱情密码、拿手好菜,以及如普通爷爷奶奶一样的慈祥、率真与可爱。”

图片


节目在拍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草业学奠基人任继周时,任老先生高兴地说,“我最喜欢的就是你们这样的、没有提纲的采访,我心情放松。”

图片


中国载人航天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在采访结束后给王宁发信息表示,这次拍摄就像聊天一样,亲切随意,“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我已经忘记了是在聚光灯下接受采访。”

图片


尽管老先生们不再耳聪目明,偶尔还会表达不清,但当你静下来听他们一字一句用心讲述时,往往醍醐灌顶。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氛围纷繁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吾家吾国》的成功也证明了,大众是需要倾听的,尤其是倾听有力量、有营养、有回味的内容。

图片


▍摄影机不能停下来,要和老先生们一样,珍惜三竿又三竿的时间

    99岁高龄的任继周院士是《吾家吾国》“五一”特别节目中最年长的一位。为了让自己“分秒必争”,任老的家里挂着很多钟表,他说:“这个年龄,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要珍惜我借来的三竿又三竿的时间。”任老最近一直在忙碌于农业伦理学的编写,他告诉王宁,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有一天他走了,书却还没写完。

    这是一群走在人生边上的“宝藏老人”,每一天的时间他们都视若珍宝,而《吾家吾国》也拿出与时间赛跑的态度,希望记录多一点,再多一点,更多一点老先生们的故事。

图片


    很遗憾的是,从筹备、拍摄一路至今,制作团队已经数次听到在备采名单里的老先生不幸离世的悲伤消息,这也不断提醒着整个团队,每一次的拍摄都是极其珍贵的,摄影机不能停下来。

    4月19日,当“中国焊接泰斗”潘际銮院士辞世的消息传来,大家久久不能平静。今年春节期间播出的《吾家吾国》,镌刻了一代大师留在世间最后的影像。彼时,镜头从清华园到家里,从超市到他亦庄的机器人应用工作室,节目陪着潘老走过了他晚年生活最重要的生活轨迹,也记录了潘老生活中的珍贵镜头。那次拍摄结束后,潘老曾对王宁说,“我以为就是随便谈一谈,没想到你们这么认真。”

    因为足够“认真”,所以《吾家吾国》记录了一个“不一样”的潘老:一进家门,大大小小的旅行箱是他为了一句“大国制造需要焊接”而奔波的见证;他把西南联大的校旗插满了办公室和家里,提醒自己一生坚守“刚毅坚卓”的信念;95岁仍坚持独立生活,每天开着心爱的三轮车、搭着老伴去菜市场买菜,还会背着老伴偷偷吃糖和可乐……如此可敬又可爱的老人,怎不令人难忘至深、想念至深?

    总导演沈公孚说:“在这一季,三竿又三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几万字里,处处都是老先生们让我们肃然起敬的点点滴滴。”

图片


    总摄影杨帆称,《吾家吾国》力求达成的就是真实再现真人真事,“在拍摄中,我们努力抓住老先生个人和生活场景中的细节,使它们成为富有揭示意义和价值的镜头。”

    一段段记忆,藏于世,品一生。这是镜头的力量,更是镜头所记录下的精神的力量。

    制作团队表示,“国之大家”们的“宝藏人生”是在时代的前行中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吾家吾国》有幸陪他们走过短短的一程,这是节目的幸运,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一起走过来,开启这熠熠生辉的宝藏。



分享到

您还未登录,登录后将直接提交信件!

取消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