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卓尼县遭遇多轮强降雨冲击,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风险陡增。应急广播系统作为信息传递的关键渠道,以“覆盖广、响应快”为优势,迅速响应、精准发声,筑牢了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堤坝。截至9月中旬,累计播发气象风险预警6条,实现各乡镇、行政村全覆盖,为全县实现“零损失”目标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紧绷防汛“安全弦”
自入汛以来,卓尼县应急广播系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为目标,将安全管理贯穿于前置准备全过程。及时联动气象、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召开协调会议,明确预警发布、应急响应的安全流程,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负其责、协同作战”的安全联动格局;提前获取汛情研判信息,同步制定应急广播播发安全预案。向全县15个乡镇、97个行政村精准播发气象预警、防汛救灾安全知识(含山洪避险路线、自救装备使用方法等),督促各乡镇、村开展防汛应急演练时加入“安全操作规范”培训(如演练中人员转移的秩序管理、设备操作的安全须知),累计覆盖农牧民群众超过3万人次,提升群众防灾避险的安全意识。汛前组织技术团队对全县应急广播终端开展“拉网式”安全排查,重点检查音柱、大喇叭的线路绝缘性与固定牢固度(防止汛期因风雨导致设备坠落);对藏巴哇镇等偏远区域的设备提前更换了老化部件,确保预警设备“安全待命”。
二、打好汛期“主动仗”
针对汛期突发灾情,卓尼县以应急广播为核心,强化“信息发布—人员疏散—抢险保障”的安全管控,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
灾情响应突出安全指引。2025年8月22日,藏巴哇镇侯旗村因连续强降雨引发灾害后,应急广播第一时间播发“安全转移指令”,明确“避开河道、远离滑坡体”的疏散要求,同步提醒抢险人员穿戴防滑、防砸的防护装备;8月28日,木耳镇发生道路塌方后,通过广播循环告知游客“绕行路线安全提示”“滞留期间避险点位置”,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信息发布严控安全时效。自接收首条防汛指令起,累计发布防汛救灾、气象预警等信息6条,覆盖1326站次,乡镇村应急广播使用率达100%。建立“信息审核—安全播发”双岗机制,避免因信息误差引发群众恐慌,确保应急信息“安全、准确、及时”传递至“最后一公里”。
现场指挥强化安全协同。面对汛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亲临一线了解灾情,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尽快抢修塌方路段,保证交通畅通,提醒游客和群众随时关注收听防汛信息和应急广播。
应急广播传输改造案例。卓尼县坚持“建、管、用、安”并重,在2025年初拟定改造提升县级应急广播系统,改造中统筹设备安全、传输安全与成本优化,破解乡村实际难题,汛期来临前通过多方筹措资金15万元,对全县15个乡镇,97个行政村及所有应急广播音柱、收扩机完成改造。
精准施策定安全改造方案。结合乡村分布零散(其中藏巴哇镇距县城100余公里)、财政拮据、拉专线不可行的现状,实施“分类改造与安全传输”双方案。一是对县城105个音柱及周边可接收调频信号的乡镇终端进行升级,在朱龙山发射台新增了加密音频切换设备,利用现有频率定时插播应急信号,避免信号干扰导致的安全风险;二是对调频信号覆盖不到的乡镇,利用现有办公互联网或政务外网传输信号,采用“静态路由接入—VPN 加密”技术保障信号安全(防止信息被篡改或泄露),同步规避了拉专线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线路被洪水冲毁)。此方案每年可节约维修费7万余元,且降低线路维护的安全风险。
全面覆盖强安全终端部署。累计完成1个县级平台、15 个乡镇级平台的改造;在县城公共场所、居民小区部署了105个防风雨音柱(采用防水外壳与加固底座)和3套高音喇叭,为97个行政村各部署了1套防雷击收扩机和高音喇叭,确保设备在汛期极端天气下“安全运行”。
跨部门对接建安全联动平台。完成了与应急、水务、气象、自然资源、公安等部门的平台对接,建立了“安全信息共享机制”。
四、工作启示
卓尼县进一步完善了应急广播运营维护机制,明确了“日常巡检—故障报修—安全检修”流程,配备了2名专职安全技术人员,保障设备在线率达98%以上;建立了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严格执行安全播出规范,确保预警信息“安全无延误”发布。及时调度了220个应急广播接收终端,重点对山洪、滑坡易发区域的设备开展“每日安全巡检”,及时修复了线路短路、设备松动等问题;对偏远村组采用“定期上门与远程监控”相结合的排查方式,确保关键时刻设备“安全可用”。在紧急情况下,县乡镇村各应急人员迅速启动“叫醒”机制,运用敲铜锣、挨户敲门等方式开展“喊话敲门行动”,一对一及时转移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不受威胁;旅游旺季期间,向游客与群众宣传《汛期安全须知》(如避免前往河道、山谷等危险区域),同步联合景区工作人员开展“安全知识互动活动”,累计覆盖游客超过5万人次,提升特殊群体的安全避险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卓尼县继续秉承认真踏实、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在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工作上,扩大宣传面,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针对高原地区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的实际情况,着力提升应急广播灾害事故信息的发布、传播、管控能力水平,全力支撑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突能力,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