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墨脱县的应急广播体系自2020年实现全县覆盖以来,通过创新自办“微型栏目”,积极服务当地门巴族、珞巴族等群众生活、文化需求,用电波建起了一座在高山峡谷间贯通无阻的“连心桥”。
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是一个以门巴族、珞巴族为主,藏、汉等和睦共处的多民族聚居区。复杂的地形结构、纵横交错的高山峡谷曾长期阻断了生活在这里的群众与外界的沟通交流。2013年10月嘎隆拉隧道贯通,正式摆脱“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城”的称号。2020年,墨脱县建设完成了全县7乡1镇(其中包括1个珞巴民族乡)45个行政村的应急广播体系,覆盖了全县1.4万余名群众。通过因地制宜开展创新服务,应急广播系统在当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足不出户就能收听到党的政策和外界最新的资讯。
电波搭建“连心桥”,微型栏目受追捧
墨脱县虽然通往外界的道路贯通了,但全县7乡1镇基本都分布在不同的山峦之间,一个乡镇内相邻的两个村庄要么阻隔着几座大山、要么隔江相望,以往政策宣讲、资讯传播等只能靠翻山越岭徒步前往,给工作顺利开展带来极大不便。
如今,利用应急广播系统,各村委会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自办广播微栏目,每天在墨脱县45个村庄开展。内容顺应需要、因地制宜、充满特色,从“红色讲堂”到“防疫之声”,从“四语教学”到“音乐时刻”,再到邀请优秀党员、典型人物为群众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民族团结先进事迹等。这些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广播节目,但却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群众了解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了解外界的最新资讯动态,在当地已成为群众争相收听追捧的“宠儿”。无形中,应急广播系统在当地已经用电波在空中架起了一座党和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群众间的连心桥。
家住达木珞巴民族乡达木村的珞巴族女孩桑旦卓玛说:“每天到了村里播放广播的时候,我就在茶场一边劳作一边听广播,及时了解最新的惠农政策和家乡的新鲜事。”对于应急广播带来的变化,她也感受颇深,“之前有次工作人员到村里宣讲种茶相关优惠政策,我白天在茶场劳作没能参加,错过了申请茶苗的时间。如今,通过应急广播,在劳动的同时,还可以收听到最新的惠农政策,很方便。此外,我还喜欢听广播播放的一些墨脱民歌,闲暇时间还和村里的几个女孩子组了一支舞蹈小队。到了晚上,我们舞蹈小队就会到村委会院子里跳起珞巴特色锅庄舞,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了我们的舞蹈队伍,男女老少齐上阵,十分热闹。”
不断延展内容,更好开展为民服务
应急广播系统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手段之一,不仅在突发应急事件中担负着重要职责,还发挥着传达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巩固和强化基层文化宣传阵地等诸多作用。
在墨脱,应急广播系统在播出语言和广播内容两方面不断完善。一是将之前纯藏语和汉语宣传宣讲的方式进行改进,让每位门巴族和珞巴族群众都能收听到本民族语言讲出来的好声音、好故事,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千家万户、入脑入心,让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能真正在当地落地见效。
二是内容类型上持续丰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当地充分发挥应急广播“传播面广、灵活迅速、不用聚集人群”的独特宣传优势,结合实际统一制作了门巴语、珞巴语、藏语、汉语四语疫情防控知识宣传音频,每日分早、中、晚三个时段开展宣传。截至2020年2月底,全县三级可用广播站点45个,共播放宣传音频620余次,共计时长6000余分钟,覆盖人群7000余人。墨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扎西顿珠表示:“收到群众的良好反馈后,我们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建设,全力扩大应急广播的使用范围。”现在内容还因地制宜拓展涉及到了环境保护、护林巡山、农业科技等越来越多领域的内容。
用声音陪伴群众、用语言给予温暖。据悉,墨脱县还将继续用好应急广播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倡导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深入研究村民群众自办栏目配套的扶持政策,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宣传就延伸到哪里。
(国家广电智库根据《西藏日报》、“网信墨脱”公众号等刊发文章摘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