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PC栏目分类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正文
《诞生地》:导览百年上海红色之旅
发布时间:2021-07-09 17:57:55 来源:东方卫视 广电时评 作者: 【 字号:

《诞生地》以真实影像为媒介,为观众导览了一段跨越百年的上海红色之旅。

作者:唐俊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

近期,五集文献纪录片《诞生地》在东方卫视等平台播出,该片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纪录片将实地寻访、权威采访与城市历史影像相结合,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一部主题教育、党史教育的生动影像教材。


一座城市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经济繁荣,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根脉,这需要到纷繁的历史图景中去探寻。

上海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亦是革命圣地之一,其百年来承载的最宝贵的精神根脉正在于: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党梦想起航的地方。《诞生地》以真实影像为媒介,为观众导览了一段跨越百年的上海红色之旅,集中展现了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纪录片以空间的转换和衔接为叙事的主要线索,犹如打开了一幅全景式的红色城市地理画卷,散布上海市区众多的红色遗址、旧址交相辉映,照亮沧桑来路,串联成光辉的建党印迹。观众随影像移步换景,领略这座城市丰富的红色资源。


从新老渔阳里、树德里到辅德里、广吉里,石库门民居中党的筹建及三次代表大会的历史场景往事如昨;从青云里上海大学、锦绣里半日学校到成都北路的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州会馆的上海总工会,党在上海培养干部、组织工人运动的激情岁月荡涤人心;从天蟾舞台后的中央机关秘密所在地、景云里鲁迅故居到虹口区诸多红色文化地标、录制《义勇军进行曲》的百代小红楼,党在白色恐怖时期领导左翼文艺战线,启迪社会、鼓舞民众的非凡时日犹在眼前。龙华烈士陵园中的一幕幕英魂伟业,更是烙刻在了城市记忆的深处。


《诞生地》依托一处处不为时光湮没的空间场址展开叙事,形象化诠释了早已深植于这座城市中的红色基因、精神根脉。

纪录片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影像,人的独特生活经历、生命体验、生存意义永远是作品中最闪亮的部分。《诞生地》在穿越红色城市地理的过程中,在人物、事件与地点的自然勾连中还原历史踪迹。无论是对毛泽东、陈独秀、瞿秋白、李汉俊、俞秀松、罗亦农、彭湃等政治人物,陈望道、丁玲、胡也频、殷夫等学者作家,还是李启汉、刘华、顾正红等工运领袖,陈为人、秦鸿钧等地下工作者,作品都注重故事化、人格化讲述,一个个简约精巧而又笔触细腻的微故事,使革命先辈的坚守理想、追求真理、不畏牺牲的品格得以立体展现,既具波澜壮阔的崇高美,又有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文献档案价值是一部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所在,《诞生地》采访了一批权威的党史专家、革命者的亲属后人,对史料的呈现和解读之详实达到了新的高度:以纪录片的方式,梳理、展现自建党前后到大革命失败期间上海工人运动的概貌,描绘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脱下长衫、到工人中间去的史诗画卷;在电视上讲述牺牲在上海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杨殷,工人运动领袖孙良惠、刘华、陶静轩,以及“龙华二十四烈士”中年龄最小的欧阳立安等先烈的故事;通过采访当事人和历史资料,还原了80年代中共“四大”召开地如何得以确认这一鲜为人知的过程;全新开馆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中收藏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和中共中央第一份机关报《向导》等珍贵藏品,也在片中与观众见面;该片还呈现了李大钊、罗亦农、邓中夏、张人亚等革命先驱弥足珍贵的活动影像片段,以及近百年前反映上海城市风貌与重大事件的画面,这些影像内容生动、画质清晰,令人观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实拍内容和史料之外,为了增强视听感染力,《诞生地》通过名家彩绘的沙画视频形象鲜活地展现历史人物、场景和事件过程,LED屏幕+实景道具、全息影像+现实陈设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跨时空对话感。此外,纪录片还纳入了油画、版画、素描、雕塑、戏剧等文艺元素。


不止于讲述历史,《诞生地》还具有观照现实的深层意涵。全片从现实场景切入,经历红色之旅后又复归当下作结。今天陆家嘴的楼宇党建、苏州河的公共空间、新天地的时尚繁荣、高科企业的生机蓬勃等,片中虽一掠而过,却无不使观众意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内在关联,在百年建党的历史坐标上,深切体会回望历史、不忘初心、指引未来的时代意义。



编辑|宁雅虹随芳芳


分享到

您还未登录,登录后将直接提交信件!

取消确认